半岛手机网页登录

首页 > 半岛手机网页登录

江西商帮(二十七):在贵州的江西会馆(万寿宫)的前世今生

来源:半岛手机网页登录    发布时间:2025-06-23 05:32:00   访问量:116 次

  据《中国会馆志》统计,贵州地区共有会馆241所,其中江西会馆有74所,占34.45%。应该说,江西商人在贵州的所有外省商人中的比例是相当高的。

  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国保、省保、县市保)在贵州省境内的江西会馆(万寿宫)7例,详细的介绍其创建的经过、建筑特色、重大事件的时间节点及现今的状况。以期增进对江西商帮在贵州的活动情况的了解。并透过这些珍贵的建筑遗存,了解商帮文化、移民历史和民族特色。

  本文所参考资料除了文末所列之文献外,还借助DeepSeek这一高效的有价值的工具,仔细核对了一些文献所述。但因内容巨多,时间仓促,不妥之处或是在所难免,但也还是要负责的说一句,文责自负。

  镇远古镇作为“国家重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曾是湘黔门户,威风凛凛又门庭若市,故被誉为“黔东重镇”和“苗乡古城”。

  万寿宫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㵲阳河畔中河山石崖中段下部,镇远县舞阳镇西门街26号。

  万寿宫始建于始建于明代中期,雍正乾隆年间江西商人集资重建,现存建筑多为清光绪三年(1877年)重修。

  万寿宫建筑群依山临河,布局严谨,融合了赣派建筑风格与贵州山地特色。是一座融合了道教文化、商业会馆功能和明清建筑艺术的古建筑群,也是镇远古城“八大会馆”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奢华又不失古朴的装修和装饰几乎遍布整个万寿宫,角角落落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底蕴。

  砖雕、木雕、石雕:门楼、窗棂、柱础等饰有龙凤、花鸟、戏曲人物等图案,工艺精湛。

  主殿(许真君殿)供奉许逊(江西人尊奉的“忠孝神仙”),体现江西移民的信仰文化。

  镇远万寿宫南邻青龙洞,北接中元禅院,上有书院,共同构成“镇远古建筑群”,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罕见实例。

  镇远万寿宫不仅是明清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古代商帮文化、移民历史和宗教信仰的鲜活见证,是探秘黔东南人文历史的重要窗口。

  石阡地处黔东,自古是湘黔商贸通道上的重要节点,明清时期各地商帮在此设立会馆,万寿宫是江西商帮的核心据点。

  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另一说为建于康熙乙亥年(1695年),后经清康熙、雍政、乾隆多次重建改建。

  现存建筑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另一说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由江西富商左成宪发起,由江西来石阡定居(经商)的南昌、抚州、临江、瑞州、吉安五府客商捐资进行重修。

  石阡万寿宫依地就势而建,根据现代测绘和官方文保档案资料,石阡万寿宫占地3800平方米(部分20世纪80年代的县志记载为“约3000平方米”,可能是未包含后期修缮扩展的厢房及广场区域)由西向东渐次升高,为二进封火山墙四合院式院落。

  东边分三路建筑,即北路的紫云宫,中路的过厅、正殿,南路的圣帝宫。形成了院中带院,宫中套宫,墙内有墙,较为独特的平面布局(一字排开)。

  金碧辉煌的戏楼与三宫殿遥遥相对,木雕戏台人物栩栩如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审美凝结于此。

  石阡万寿宫布局严谨,工程宏伟,构思奇特,设计精巧,建筑考究,具有历史背景和文化、民族文化、革命文物等多方面文化价值。

  1936年1月,由贺龙、萧克率领的红二、六军团长征途经石阡,在此休整约10天(1月11日-20日),万寿宫因空间宽敞成为部队临时驻扎地之一。这段历史不仅丰富了万寿宫的价值维度,也使其成为革命文物与古建筑融合的典型案例。

  2012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作为“江西会馆”组成部分)。

  2018年纳入《贵州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成为“长征历史步道”重要节点。

  思南地处乌江中游,自古是黔东北水陆交通枢纽,思南作为乌江流域重要商埠,明清时期各地商帮在此设立会馆,万寿宫是江西商帮的核心据点。

  思南县万寿宫,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城中山街,又名“江西会馆”、“豫章会馆”。

  明万历二年(1574年),思南人(府城张姓)在今址(思南县城中山街)临街地基修造了“水府祠”。祭祀三位神灵,即许仙(许旌阳)、肖英佑侯、晏平浪侯。

  康熙六年(1667年),思南守将宋荫又弃用此祠,重修三层楼外的水府祠,此地就被闲置了。

  嘉庆六年(1801年),实力不断壮大的江西商人又重募巨资,增其旧制,扩大规模,建筑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以此作为江西人的会馆,并更名“万寿宫”。现存建筑也主要为清代风格。

  2004年,经相关的单位一起努力,筹措资金近百万元,对万寿宫进行了全面修复。

  尚未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其历史地位和建筑价值与部分“国保”万寿宫相当,未来升级值得期待。

  2007年,思南县委、县政府对万寿宫进行了系统性修缮,此次工程以“修旧如旧”为原则,重点修复了建筑结构、装饰艺术及功能优化,使其成为思南历史背景和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

  2015年,思南县万寿宫再次启动全面修缮工程,此次修缮由贵州省文物局主导,联合古建筑专家团队,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原真性保护”原则。

  2015年的整体修缮,标志着思南万寿宫从“抢救性保护”迈向“预防性保护+活态利用”的新阶段。此次工程不仅延续了古建筑的生命力,更通过科学技术手段使其成为展示乌江流域文化的动态博物馆。

  其整体布局为三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戏台-正殿-后殿,两侧有厢房、配殿。

  从宽大的石阶步步登高,抬头所见依次为高大的山门、壮观的石制牌坊和封火高墙。

  门楼造型古雅,木质斗拱支撑起高大屋顶,飞檐翘角,柱子是如今难得一求的巨大实木,颇为壮观。

  比如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观音阁演绎着佛家的普度慈航,关帝庙彰显儒家的忠孝节义,而许仙(许真君)演绎了道家的得道成仙。独具特色的万寿宫建筑,还为乌江注入了江南化。

  从这些丰富而又和谐共存的文化符号,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明清时期思南地域的开放性与文化的多元性。

  明清时期,江西商人经湘黔古道进入贵州,在贵州安顺市紫云等地经营盐、布匹、药材等贸易,会馆成为联络乡谊的核心场所。

  紫云江西会馆(又称万寿宫),位于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松山镇教场路,是明清时期江西商帮在黔中地区的重要活动场所。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由江西移民商人集资兴建。

  紫云江西会馆融合了赣派建筑风格与黔中地方特色,现存建筑虽经后世修缮,仍保留部分原有格局。

  2012年,由紫云县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紫云江西会馆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申报第六批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但未通过评审(竞争非常激烈,需补充材料)。

  紫云江西会馆是民族交融的见证。紫云为多民族聚居地(苗族、布依族等),会馆反映了汉族商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互动。

  紫云江西会馆是明清黔中“江西商帮”网络的重要一环,与安顺、镇远、石阡等地的会馆共同构成商贸文化遗产。

  因城市化发展,会馆旁边的环境变迁较大,需加强建筑本体修缮和周边风貌协调。若未来系统修复,可结合紫云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为“明清商路文化”展示点。

  紫云江西会馆虽规模不及石阡、镇远等地的万寿宫,但作为黔中地区少存的江西会馆遗存,其历史价值独特,是研究贵州明清移民史和商业网络的重要实物资料。

  明万历年间,由旅居贵阳的江西商帮集资兴建江西会馆,初名“旌阳祠”,主祀东晋道教祖师许逊(号旌阳,江西民间尊为“许真君”),原址位于贵阳老城北隅(贵阳市云岩区中华北路与黔灵东路交汇处),原占地约2500平方米,为三进院落。现地表无存。

  清康熙、乾隆时期多次扩建,成为贵阳“八大会馆”之一,兼具同乡联谊、商业议事与宗教祭祀功能。

  (江西会馆)一在贵阳府城北隅,康熙十九年(1680年)江西客民建”(今龙井路)。

  抗战时期大量流亡师生涌入贵阳,教育资源紧张。江西商帮秉持“崇文重教”传统,欲为同乡子弟提供就学机会。

  1939年,由贵阳江西会馆(旌阳祠)理事会牵头,联合在黔江西籍商人捐资创办,创办“豫章中学”。创办之初,仅设有初中部。首批招生约80人。

  1940-1944年接纳浙江大学、江西中学等内迁院校的借读生逾200人。

  豫章中学1949年增设高中部,地址在威清门外抚州府义园李子园(今瑞金北路上)。

  1954年贵阳城市规划,中华北路、黔灵东路一带被划为行政办公区,要求拆除“封建残余建筑”。江西会馆部分地块被征用于建设贵阳市政府宿舍(今云岩区行政中心旁)。

  建筑史学者李怀荪(《消失的贵阳会馆》,2015)认为:“江西会馆戏楼是明代赣派建筑在黔的孤例,拆除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原贵阳市城建局档案则是记载:“会馆木构白蚁蛀蚀率达70%,维修成本过高。”(1956年评估报告)。

  据民国《贵州通志》等资料,威清门外曾有多个外省义园,江西籍的“李子园”因种植李树得名,后演变为地名(今瑞金北路沿线)。

  会馆主体在城内,义园在城外。因此,江西会馆可能在城内北隅(如中华北路)设主祠,在威清门外设义园。

  凯里市乃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座历史悠远长久的建筑,自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前便屹立于此。为黔东南现存最古老的江西会馆,比贵阳旌阳祠(明万历晚期)更早。

  创建者是江西抚州木材商周大璋家族联合洪都(南昌)布商集资,碑文记“黔地蛮荒,赣人聚此,立祠以慰乡愁”(碑已佚,文见方志)。

  会馆内现存清代碑刻《江西会馆田产记》,记载江西商帮在凯里购置田产、资助同乡的史实。

  五四运动爆发不久,凯里小学校长王仲纯虽年过不惑,但他的思想仍然敏捷。在接任校长后,极力提倡女权,将凯里万寿宫辟为校舍,创办女子班,后又改为女子学校。

  1920-1925年共培养女生43人,其中5人考入贵阳女子师范,1人(周淑贞)后成为黔东南首位女医生。

  学生代表吴阿彩(苗族),返乡创办苗寨识字班,1950年代任公社妇女主任。

  学生代表刘玉娥(江西商人之女),1938年捐资重建万寿宫戏楼,题匾“巾帼遗风”。

  这场发生在苗岭深处的教育实验,让赣商祠堂的雕梁画栋间,第一次回响起女童的读书声。

  1938年春,国共合作局面已形成。凯里党小组遵照上级党组织指示,把工作重心由组织武装斗争反抗反动统治转移到动员人民大众一致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上来。

  凯里万寿宫成为了抗日宣传中心。改编传统赣剧《许逊斩蛟》为《许真君怒斩东洋蛟》(蛟龙喻日军),连演7场,观众超3000人次。

  戏台两侧悬挂对联:“江右英灵护华夏,苗岭热血洗山河”(原联今存凯里党史馆)。

  凯里党小组负责人李长青(1941年牺牲于贵阳)利用春节期间(1938年2月)走亲串戚的机会,召集进步青年陈松录(雷山苗寨猎户,1939年加入新四军,皖南事变失踪)、唐明贤(镇远师范学生,1942年被捕,狱中病逝)、顾永祥(凯里小学教师,1940年赴延安,后任东北野战军营长)、李长和、孙礼庸(苗疆桐油商之子,1949年后任黔东南州政协副主席)等10余人,在凯里万寿宫召开会议,成立“凯里青年抗日救国后援会”,李长青被推选为临时会长,由进步青年顾永祥、孙礼庸、陈松录负责具体工作。

  通过组织和宣传发动工作,“后援会”会员很快发展到100余人(少数民族占43%)。

  在凯里党小组的领导下,“后援会”在凯里及周围各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

  到处张贴和散发爱国宣传传单,极大地增强了黔东南各族各阶层人民大众抗日救国的信心,激发了广大民众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

  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在《建筑史》发文,指此举“开西南地区隧道毁古建恶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年重庆湖广会馆因修东水门大桥调整设计,保建筑增耗1.2亿,今成4A景区。2006年,福州三坊七巷改造的时候,是采用整体平移建筑,最后获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奖。2011年,西安地铁穿钟楼的时候,采取了“绕行+盾构减振”的解决方法,处理结果是“零损伤,成本增15%”。

  这场修复不仅是木材与彩绘的修补,更是一次对城市良知的缝合。当阳光再次透过雕花窗棂洒在中殿的青砖上时,那些争论、妥协与坚持,都已化作建筑的年轮。

  2006年,万寿宫凭借“明清会馆建筑+红色抗战遗址+民族交融见证”三重价值,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凯里万寿宫是明清时期跨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的珍贵实物遗存,对研究西南边疆开发史、商业行帮制度及建筑艺术均有重要意义。

  凯里万寿宫是赣商开拓苗疆的“文化驿站”,其建筑艺术与跨民族互动价值,远超一般会馆遗存。

  赤水复兴江西会馆,又称复兴万寿宫,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复兴镇复兴场下半场老街,占地面积1215.12平方米。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江西盐商为纪念道教净明忠孝派创始人许逊,于此修建复兴江西会馆。(正殿金柱铭文:“道光壬辰年豫章众商建”(1832年,2015年修缮时发现)。

  道光十二年,抚州周氏、南昌黄氏等廿四商号,敛银八千两,购李姓宅基,三载乃成。

  直到1983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推行,集中储粮需求下降,粮站迁至新式筒仓。

  1998年11月,《贵州日报》连载《寻找最后的江西会馆》,引发全省讨论。贵州电视台拍摄专题片《粮仓里的雕花》,获当年度“中国文化遗产传播奖”。人们的认知也从“废弃粮仓”到“文化地标”的身份转变。

  2003年,赤水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赤水复兴江西会馆位列其中。

  2006年,在贵州省文物局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下,赤水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对复兴江西会馆实施了保护性维修,重点修复了戏楼和主体建筑结构。

  2009年,在贵州省文物局的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下,赤水市人民政府对复兴江西会馆实施了抢救性保护修缮,重点修复了建筑整体的结构和屋面。

  复兴场在赤水河畔,明清时期就已经是一个规模可观的商品贸易水码头,特别是成为“川盐进黔”的重要盐运码头。

  大量的江右商人在此地进行商品贸易,特别是盐商。为了祭祀乡神、祈求贸易平安、维护共同的利益等原因,复兴江西会馆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

  除了这些精细的部位,两侧的封火山墙同样造型丰富,为猫弓背和马头墙式组合型的山墙,极大丰富了立面造型。

  赤水复兴江西会馆是赤水河流域清代商业移民文化的重要见证,展现了江西商帮在黔北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影响力。其建筑艺术、商业历史价值使其成为研究贵州会馆文化、赤水河商路的重要实物资料。

  这座会馆如同赤水河上的“文化集装箱”,装载着赣商的精明、苗侗的智慧、盐粒的咸涩与木材的清香。它不仅是过去的纪念碑,更是未来的启示录——在全球化与在地化的碰撞中,我们仍能从那些斑驳的雕花里,读解出文明共生的原始代码。

  2、刘上洋 《江右商帮与万寿宫文化》,江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11月第1版

  3、贺三宝《江右商帮兴衰对区域经济社会影响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7年1月第1版

  贵州的汉人大多是明清时期江西移民的后裔,而且现代基因研究,发生贵族的苗族等一大堆少数民族竟然与江西人是同源,拥有共同的祖先。

上一篇:奠基财政大权成就如何做

下一篇:桃源记2探究玩法是什么